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49)
- Aug 18 Sun 2013 19:47
巴索CIS
- Aug 05 Mon 2013 21:24
我事這樣種文旦的
MOA (Mokich Okada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自然農法乃日人岡田茂吉先生於1935年所提倡,以不使用化學肥料與化學農藥之耕作方式來維護自然生態。現今農業耕作方式(慣行農法)因常期濫用化學肥料、農藥、化學合成資材對環境生態與消費者健康已造成相當程度之傷害,要改善這些問題,推行「MOA自然農法」是相當可行之途逕。活力健康農場生產的有機蔬菜即依照「MOA自然農法執行基準」嚴格執行,不僅安全、美味更多了一份,對大地的關懷之情。
根據大自然之法則,以尊重土壤為基礎,並設法維護生態體系,達到人類及所有生命之調和與繁榮。
1. 確保安全性食物的值與量
2. 保護自然環境,增進、維護地力
3. 促進農村發展,建立健康飲食的生活
1. 使土壤原有的潛力發揮,生產安全而美味的農產品。
2. 利用輪作,間作綠肥、堆肥及天然資材增進地力。
3. 以共榮作物,天敵及天然方法防治病蟲害。
4. 採取適地、適時、適作之栽培方法。
5. 採用自然農法時,不得使用合成之化學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及飼料添加物等,也不得使用人糞尿及未完熟之禽畜排泄物。
- Aug 05 Mon 2013 21:18
麻豆文旦栽培管理 他還是用化學肥
概說
檢視圖片麻豆文旦(Citrus grandis Osbeck, vc. Mato Buntan)為屬亞熱帶柑橘中柚類的一個栽培品種,在本省栽培已有二百九十餘年歷史,至民國85年止種植面積已達6,819公頃。本品種性喜高溫及雨水、日照充足的氣候,耐寒力較弱,生長適宜溫度為攝氏23度至29度。春、夏季期間宜有充足的土壤水分,以供植株春梢生長、開花、結果及果實發育,秋冬季期間需有乾燥的土壤與適當的低溫,以抑制秋冬梢抽生或促進花芽分化。較適合於本省中南部地區栽培。忌強風,因易造成植株落葉、落果及損傷果皮組織。麻豆文旦植株生長勢強,樹形開張,樹冠大,株行距以7×8公尺為原則。最適當的土壤環境為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均衡且充足的養分及微酸性排水良好之砂質壤土。
- Aug 03 Sat 2013 15:05
馬遠
馬遠是布農族在花東縱谷區最北端的部落,也是以東賽德克族為主的萬榮鄉當中,和紅葉並稱的兩個布農族部落。
卓溪鄉布農族最多成了東台布農族的中心,布農族每戶農田稀少素以燒山開路,輪耕為慣例其建築以石壁、石板為特色均以現代水泥取代。村內盛產箭竹筍,盛產期為每年3~5月份。
♬ 布農族 ♪
台灣原住民族當中,最先被國際人士知曉的,是以「八部合音」聞名於世的布農族。每年十一~十二月之間,布農人舉行小米播種祭,為了祈求小米能夠豐收,因此社裡的男子圍成一圈,一起合唱「祈禱小米豐收歌」。除了「祈禱小米豐收歌」,布農族的器樂演奏是原住民族當中保存最完善的一族。
舊稱為「馬候宛」,意味有木箱之地,記從前有人住屋失火,屋內有木箱存放貴重物品,主人為了搶救入屋而被焚斃,居民便以此命名,以誌不忘。光復後擬音改稱「馬遠」。
村人的祖先屬於南投信義鄉郡大、巒大的兩溪交會口附近的「卡多窟蘭」社,一八00年左右,有一部份社人遷往丹大溪流域的「上丹大社」,約一八九0年,復有另一群人從上丹大社遷出,翻過中央山脈抵達現址,建立馬遠部落,一九0八年時,社內人口已多達三百人,不過同年因為遭東賽德克族襲擊潰敗,社人逃往卓溪鄉和南投老家,日據時代以後因為族群之間的爭戰結束,才有族人再度返回馬遠。
日治時期,日人曾向當地族人推動水稻耕作及及約是農業,但族人想保持原有的耕作方式,故生產內容為改變。約在民國40年,開始有族人種植水稻和玉米。
- Aug 03 Sat 2013 15:04
在談布農
西元1952年日本的音樂學者─黑澤隆朝將布農族的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寄至聯合國的文教組織。
當代的知名音樂學者聽了之後,驚訝於古老的部落為何會有如此繁複的和音,當時西方的音樂學家認為音樂的起源是由單音、雙音而發展至和音的理論也不攻自破,從此重寫了音樂起源說的論點。每年十一~十二月之間,布農人舉行小米播種祭,為了祈求小米能夠豐收,因此社裡的男子圍成一圈,一起合唱「祈禱小米豐收歌」。族人相信,歌聲越好天神越高興,今年的小米就會結實累累。因此,每一個人都以虔敬的心情唱著。歌聲一開始,其實只有四部合音,但當音域高到某一個層次時,軌出現了八個不同的音階,因此被世人稱之為八部合音。這也是目前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音方式。
布農族傳統的年月觀念是依著小米的成長而劃分的。對於農事或狩獵行事的時間,布農族依著植物的枯榮與月亮的盈缺來決定。例如李花盛開時,適合播種小米;月缺時適合驅蟲、除草;滿月時適合收割舉行收穫祭。布農族是一個充滿想像力的民族。
(一) 渾然天成的和音:
- Aug 01 Thu 2013 21:17
注意熱線開訂
- Jul 31 Wed 2013 21:25
如何辨別真假生物有機肥料
真假有機肥和無機肥的鑒別方法
農民朋友辨別真假化肥的幾種簡易方法
一、氮素化肥的識別方法。如果你買碳銨或者硝酸銨、硫酸銨、氯化銨可提取10克樣品裝入乾淨的玻璃杯中加入50毫升清水攪拌搖勻使肥粒完全溶解後用一張紙巾浸到杯中蘸取溶液稍晾乾然後在火爐上烘烤2—5分鐘。如果紙條散發出刺鼻的氮氣味表明它是上述氮素化肥中的一種否則就是假的氮素化肥。
二、用火燒法簡單辨別幾種化肥。提取化肥樣品15—20克先備一塊燒得很旺的很紅的木炭不得用明火把樣品直接放到燒紅的炭塊上觀察所發生的反應現象可辨別化肥種類一接觸炭紅立即冒煙並溶化的是尿素發生激烈燃燒又爆出星並發出氮氣味的是硝酸銨沒有燃燒現象但發出氨味的是硫酸銨發生爆裂聲但沒有氨臭味的是氯化鉀可燃燒燃燒時呈黃色火焰的是硝酸鈉可燃燒燃燒時呈紫色火焰的是硝酸鉀能緩慢燃燒燒後留白色渣末的是硝酸鱸燃燒很慢散發燒雞毛味殘留黑色渣塊的是骨粉。沒有發生上述任何一種反應現象的是假化肥。
三、辨別真假複合肥。取一撮複合肥置於一塊毛玻璃上在100瓦的白熾電燈光照射下觀察。肥料顆粒發亮碾破肥粒看其晶狀體富有折光性的是真複合肥。肥粒顏色暗淡不發亮外表灰白色裡面是雜色無折光性的是假肥。把樣品放入清水中能溶解的是真複合肥。不溶解的是假肥。另外你也可以到當地農業部門做專業鑒定。
四,辨別真假有機肥。首先要聞有沒有惡臭味,如果有臭味就是發酵不完全或沒有發酵的肥料,這樣的有機肥價格低但是使用後容易燒苗,一些商家,把濕雞糞烘乾、加土,進行顆粒再造後,就聲稱自己的產品是高效有機質生物菌肥。其實,把濕雞糞變成幹雞糞,再顆粒化,這樣的加工工藝沒有改變雞糞的任何特性,只是改變了雞糞的存在形態。再一個,生物有機菌肥大部分都是以粉劑形式存在的。凡是造粒的生物有機肥在造粒的過程中都會有大量的活菌死去,造粒的有機肥水分含量太少,也不適合有效活菌的生存
- Jul 31 Wed 2013 21:18
有機肥料
一、什麼是有機肥料
有機堆肥,是以有機物製成,例如廚餘、 樹葉等,含有豐富微生物都是有機物,但這些有機物並非直接放在土壤裡 面就可以當成肥料,而是要經過長時間的發酵,發酵過程中,動植物殘體被蟲吃掉,蟲被微生物分解(吃掉),甲微生物又被乙微生物分解。
例如:豌豆苗的根莖、米糠等可做堆肥原料,黃豆粉、米糠、菜籽粕等也可製作堆肥,不管使用什麼材料,有機堆肥,須堆高一 公尺到一公尺半,以增加密度,提高溫度,讓微生物呈幾何級數增加,經過六 到八個月發酵才算發酵完熟,發酵愈完全的堆肥,微生物群愈豐富,對植物生 長愈有助益。(摘自工商時報 1999.01.25)
傳統的『天然有機肥』,泛指由有機物質自然所形成的肥料,例如枯葉、草木灰、米糠、剩菜、剩飯、豆餅、油粕…,甚至廚餘,都可成為有有機肥料。製作方法乃是將它們收集堆積在一起或盛裝在容器內,定期攪拌,使其充份發酵腐熟,大約經過3至5個月即可完成。
什麼是「豆餅、豆餅水、油粕、草木灰」呢?豆餅就是黃豆榨油後的豆渣,豆餅水則是將豆餅切碎,放入容器中,以 5至10倍的熱水浸泡,待20至30天發酵後,稀釋5至10倍清水即可使用。油粕為胡麻、花生、菜仔等榨油後的殘渣;草木灰則是植物體經焚燒後
的灰燼。以上這些都是我們經常使用的有機肥。
在一般家庭中可利用廚餘自製有機堆肥,可以減少垃圾量,但 要用自製 堆肥來種蔬果,還是須經過長時間完全發酵,否則,你心 愛的植物,可能因堆 疊高度未滿一公尺,廚餘發酵不完全,影響植 株健康。可見,有機堆肥是有學 問的,而不是一般人想像的,取動 物糞便直接使用,就是有機堆肥。
二、有機肥料與化學肥料(無機肥料)的差異
1.有機肥料:乃有機生物殘體經腐熟微生物分解其CN分子結構而來的 肥料;例如牛植物殘體、豆餅、稻草、蔗渣.....。
2.無機肥料:一般又稱化學肥料,由人工化學合成的物質;例如硝石、 硫酸銨、過磷酸鈣、氯化鉀......。
三、有機肥料對植物到底有哪些好處
有機肥料到底有哪些成分以及功效呢?來自堆肥、豆餅、油粕等的『氮肥』,能促進植物的枝葉生長,使葉片翠綠;來自堆肥等的『磷肥』,不僅對根部的發育有促進作用,對於開花、結果也有相當大的助益;來自草木灰、堆肥等的『鉀肥』,則可促進根莖健壯和枝葉茂盛。
四、儀園有機肥料的種類
儀園的有機肥料都是自行調配的,取材來自生活上俯拾即是的東西,既環保又健康,可見主人的用心。
1.固體肥料:豆粕、米糠、粗糠。
2.液體肥料:用過期牛奶或奶粉、糖蜜、蛋、蛋殼、甲殼質、胺基酸 、微生素等一起發酵。
3.廚餘:關於廚餘的更多資料,請參考廚餘。
五、有機肥料與環保
根據行政院環保署的資料統計,我們每年平均所產生的垃圾當中,有百分之四、五十是來自於落葉、雜草以及廚餘類等,而這些可以腐熟的有機物,正是製造有機堆肥的材料。
都市不斷地成長,產生的垃圾形成了嚴重的問題,特別是廚餘類的垃圾,不僅容易產生惡臭,還會孳生蚊蟲,造成居住環境的不衛生;燃燒垃圾所放出來的二氧化碳,更造成了空氣的嚴重的污染。所以,如果每個家庭,甚至每個社區都能先行處理這類垃圾,將它轉化成可利用的堆肥資源,那麼一年即可減少將近百分之五十的垃圾,對於環保可以說是一件極大的功勞呢!
- Jul 31 Wed 2013 21:16
自然農法執行基準(台灣版)
MOA自然農法執行基準(台灣版)第三版
序 文
本MOA自然農法執行基準(台灣版)為在台灣之MOA自然農法(以下簡稱自然農法)之定義、方法及運用基礎,做為彙整與提供技術推廣之指針。日本自然農法之提倡者,岡田茂吉師(1882~1955)於昭和10年(民國24年)提倡此一新的農法,乃經研究文獻與栽培試驗之結果而開拓實用之道。實施者在感受並關心其心願之餘,於昭和28年(民國42年)將推廣組織結合為「自然農法推廣會」,全國性之自然農法實施者因而誕生,其推廣活動至今仍繼續著。另為使日本全國之自然農法技術得以統一起見,於昭和57年(民國71年)在靜岡縣伊豆半島的大仁町設置進行試驗研究之「大仁農場」成為實施者之技術據點。
岡田茂吉於昭和28年(民國42年),認為要規劃執行自然農法之組織時,須以市區村為單位,設立產地支部(一村一支部構想)以推廣此活動,故後人於昭和63年(民國77年)9月,在靜岡縣首先設立藤枝支部,實現了提倡者之構想。現在日本全國已設立約有315個產地支部,結合行政與農協,成為地域一體之活動,達到振興地區農業之任務。
本基準為遵從自然農法之理念與方向性,從生產至出貨作具體的說明,可供相關人員及實施農家等參考。然而,在此對自然農法之基本方法有所提示,但在各地區仍須與現況相配合,期能達到適宜的應用。
台灣農業也有須改善之問題,例如生產成本增加、土壤惡化、環境污染、食品安全性等都有待研究。推行「自然農法」乃為解決上述問題之最佳途徑。換言之,「自然農法」即具持續性之農業,其目標也應與國家農業政策所標榜者一致。
本基準在制定和審議時,承蒙日本全國MOA自然農法產地支部連合會與每一位營運委員會委員及本基金會多位工作同仁鼎力相助,不辭辛勞,經多次會議討論方告完成,在此特列參與審議之人員姓名,以表示謝忱。
MOA自然農法執行基準
第一章 總則
(定義)
第1條 本執行基準所稱之「MOA自然農法」(以下簡稱「自然農法」),乃基於岡田茂吉師所創造與倡導之永續性的農業生產體系。
(理念)
第2條 自然農法之理念係根據大自然之法則,以尊重土壤為基本,維護生態體系,以達到人類及所有生命體之調和與繁榮。
(目的)
第3條
1.執行自然農法,以確保食物安全,提升質與量,同時須達到自然環境之保護,土地與資源之有效利用,地力之增進與維護,生產之省能源化與低成本化,以促進農林業與農村之發展並建立健康之飲食生活。
2.推廣家庭菜園執行自然農法,加深一般人對農業與大自然之瞭解,以達到建立健全的家庭與社區之目標。
(基本技術)
第4條
1.自然農法之基本技術是要充分發揮土壤原有之潛力,以生產安全而良質之農產品。
2.因應各地區實際情況之不同,實行時必須斟酌實際情況,酌予調整農場環境,並適當地利用輪作、間作、綠肥、堆肥以及各種含有養分之天然資材以維持或增進地力,同時採用含有共榮植物、天敵等生態法則為基礎之方法以防治病蟲害及雜草。
3.採用自然農法栽培方式時,不得使用化學肥料、化學合成農藥、植物生長調節劑及飼料添加物等,也不得使用人糞尿與未完熟之家禽畜排泄物。
(朝向自然農法之轉換方式)
第5條 自然農法之開始進行,有全部農地一齊轉換之方法,與農地之一部分轉換為自然農法而逐漸擴大面積之方法(水平的轉換)。另外有化學合成資材等禁止資材之使用量逐漸地減少之方法(垂直的轉換),兩者均可採用。
第二章 作物之栽培
(栽培方式)
第6條
1.應採取適地、適作及適時之栽培方法。
2.儘量將禾本科、豆科作物及根菜類等作物加入輪作制度。
3.應採取間作與混作方法,避免單作。
(品種)
第7條 宜選擇食味與品質都優良,而抗病、抗蟲性均高,須肥量少而產量安定之品
種。
(種苗)
第8條 不允許使用任何基因改造種子及種苗。鼓勵以自然農法生產或互相交換種苗(子)。
(育苗)
第9條
1.培製育苗用土,注意溫、濕度及適當管理。
2.宜適當地利用自然環境調控催芽、低溫處理、嫁接等育苗技術。
(耕耘等作業管理)
第10條
1.為維持並改善土壤之理化性與生物性,耕耘作業要儘可能簡易,並應運用
適當有機物管理及土壤保育等措施。
2.為防止土壤之硬化,大型農機進入農田之次數宜儘量減少。
3.作物栽培管理方面,宜適當地進行灌溉、整枝修剪、中耕培土、間苗及疏花(果)等工作。
4.為環境保全,應合理使用合成樹脂製之生產資材時,有必要限定在最少範圍。
5.田間管理作業方面,可使用符合附表一所列資材。
附表一、 生產資材等
可 用
1.旱作及果園灌溉用之各種器具及資材。
2.合成樹脂製之薄膜、支柱、誘引資材、育苗資材等。
3.遮光網、不織布、防鳥(蟲)網等。
禁 止 有吸附化學合成農藥等之資材。
(土壤改良與地力增進)
第11條
1.儘量進行耕作土層之改善,設立明溝或暗渠排水等,整理田間環境。
2.利用豆科等綠肥作物進行間作或輪作,並適當地利用其產物。
3.使用有機質資材時,應儘量避免引起養分過剩,作物根部之障害及病蟲害之發生等問題。
4.根據土壤情況如為酸性土壤、砂質土壤、粘質土壤、養分保持力較小之土壤、特定要素過多或缺少等土壤之改良,及為地力之維持增進,可使用符合附表二所列資材。
附表二、 土壤改良及養分供給資材
可 用
1.存在於自然界之植物質及其材料製成之堆肥。
2.經安全性確認之客土土壤。
3.作物殘渣及以其材料製成之堆肥。
4.木炭與燻炭。
5.油粕等植物性粕類。
6.米糠。
7.魚粕。
8.骨粉。
9.草木灰。
10.以重金屬含量少之家禽畜排泄物自製之完熟堆肥。
審 查
1.苦土石灰與石灰。
2.存在於自然界之礦物質與其物理方式粉碎或加工之資材。
3.除去鹽分之水產廢棄物(貝殼、蟹殼等)與其物理的粉碎或加工之資材。
4.以家禽畜排泄物為原料之商品化完熟堆肥。
5.貝化石與珊瑚砂。
6.海鳥糞磷酸。
7.泥炭苔。
8.含有畜產廢棄物材料之資材。
9.食品工業或淨水場等廢棄物及以其為材料之資材。
禁 止
1.經化學處理之土壤改良資材及含有化學合成物質之資材。
2.含有殘留多量化學合成農藥、重金屬、放射能等資材及土壤。
3.所有化學肥料及混合化學肥料之堆肥。
4.以都市垃圾為材料之資材。
5.人糞尿及未經淨化處理之家禽畜排泄物。
6.下水污泥。
7.不允許使用任何基因改造生物製劑及資材。
(病蟲害防治)
第12條
1.加強應用栽培防治法,利用健全的土壤管理、鼓勵栽培共榮植物、忌避植物及利用天敵等。
2.為防除害蟲,應適宜利用捕殺或誘蟲燈、溝等之技術。
3.防治病蟲害,可使用符合附表三所列資材。
附表三、病蟲害防治資材
可 用
1.天敵之利用。
2.共榮植物與忌避植物之利用。
3.粘著帶。
4.食品(醋、牛乳、酒類、砂糖、小麥粉、香辛料)。
5.草木灰。
6.不含殺菌劑之肥皂(合成洗滌劑不可使用)。
7.預先處理由他處攜入種苗所使用的殺菌劑。
8.性費洛蒙。
審 查
1.放置於地表或懸掛之誘引資材與忌避資材。
2.由植物或動物抽出之天然物質。
3.存在於自然界之礦物與其物理方式加工之資材。
4.微生物資材。
5.使用於果樹、茶樹之機械油。
6.食品添加物。
禁 止
1.除上述外,所有之殺蟲劑、殺菌劑及抗生素。
2.不允許使用任何基因改造生物製劑及資材。
(雜草管理)
第13條
1.為防除雜草發生,宜鼓勵作物輪作、間作、中耕等耕種方法。
2.鼓勵利用敷草與覆蓋,並開發適合各種作物使用之除草機具。
3.為防除雜草,可使用符合附表四所列資材。
附表四、雜草防除資材
可 用
1.存在於自然界植物質及由其材料做成之堆肥。
2.在水田或果園中飼養家禽及魚類等之利用。
3.合理使用合成樹脂製成之覆蓋資材。
4.作物殘渣與其為材料製成之堆肥。
審 查 紙製之被覆資材。
禁 止
1.所有除草劑。
2.殘留過量化學合成農藥、重金屬、放射能等等之作物殘渣和廢棄資材。
3.不允許使用任何基因改造生物製劑及資材。
(植物生長調節劑)
第14條 禁止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但有下列情形時,得經營運委員會審查核可後使
用:於種苗繁殖階段,由他處攜入的種苗利用植物生長調節劑預先處理時;或扦插繁殖困難時須使用之果樹發根劑。
(被覆)
第15條
1.栽培作物時,鼓勵使用植物殘體,供為地表之被覆。
2.旱作與果樹等可適當利用各種被覆植物。
(微生物資材)
第16條
1.微生物資材並非萬能且效果不安定,使用時須要考慮目的與條件等因素。
2.為促進堆肥及土壤中有機物腐熟,可使用符合附表五所列資材。另為
其他目的所用之市售微生物資材,須先經由營運委員會核可後使用。
附表五、微生物資材
可 用
自家製造之安全微生物資材。
審 查
1.淨化處理家禽畜排泄物所須要之微生物資材。
2.含有促進堆肥腐熟化之微生物資材。
禁 止
含有化學合成物或基因構築之微生物資材。
(設施園藝)
第17條 設施園藝栽培,僅限於符合執行基準者。
(防風措施)
第18條
1.鼓勵栽植適當防風樹種以增進地力並美化景觀,減少風害並提供天敵之棲息環境。
2.海岸或山麓等強風地區,應增設防風設施。
第三章 自然農法實施者兼營飼養家禽畜
(飼養環境)
第19條
1.家禽畜應在良好環境下採取低密度平面飼養,並以雌雄混合飼養為原則。
2.家禽畜舍應保持空氣流通與光線充足。
(飼料)
第20條
1.鼓勵使用以自然農法生產之飼料。
2.禁止使用添加合成抗菌劑與生長促進劑等藥物之飼料。
(排泄物之處理)
第21條
1.家禽畜排泄物應進行適當之醱酵分解等淨化處理,以避免發生畜產公害。
2.經淨化處理過之廄肥可施用於牧草地,而完熟者則可用於作物之栽培。
第四章 運 用
(實施者之認定)
第22條
1.自然農法實施者(以下簡稱「實施者」)之認定由財團法人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以下簡稱「美育基金會」)審核。
2.欲被認定為實施者,必須先成為美育基金會之贊助會員,且已修完美育基金會舉辦之研修會。認定之細則另定之。
(農地之認定)
第23條
1.自然農法農地之認定由美育基金會執行。
2.實施者須遵守執行基準進行栽培,以經過三年期間之農地作為認定對象。認定細則另定之。
(營運委員會)
第24條
1.執行基準之修訂、資材之認可及其他對執行基準運用上之疑議,由學識經驗豐富者7-15人組成營運委員會,進行調查研究與審議。
2.營運委員會之權限、組成、業務細則另定之。
(資材之認可)
第25條 執行基準中資材之認可,由營運委員會執行,認可之細則另定之。
(產品處理)
第26條
1.自然農法生產之農產品,其收穫、儲藏、包裝及出貨過程中,禁止使
用殺蟲劑、殺菌劑、漂白劑等化學合成藥劑,也禁止以放射線照射。
2.農產品加工時,禁止使用化學合成之食品添加物。
(農產品之收集與行銷)
第27條
1.農產品之收集與行銷,係經美育基金會所認可之生產、運銷團體及個人進行。
2.實施者應依其栽培階段之區分,將農產品附加標籤後出貨。
3.出貨農產品等要有自然農法標誌等表示。有關自然農法標誌等有關細則另定之。
第五章 附則
(執行基準之訂定)
第28條 執行基準之訂定,須經營運委員會審查後,送美育基金會董監事會議決核可後,執行之。修定時亦同。
(細則之制定)
第29條 為運作執行基準所制定之實行細則,須經美育基金會董監事會議決核可後,公布之。
(實施)
第30條 本基準自公布日(西元1996年12月23日)起實施。
西元2006年8月8日修訂實施。
- Jul 31 Wed 2013 21:16
自然農法基本知識
自然農法的緣起
岡田茂吉(Mr. Mokichi Okada, 1882~1955)將土視為生命體,認為生產作物的基本,在於提高土的質地,將生成化育的根源「火素、水素、土素」融合調和所產生的自然力量,發揮在農業的領域中,首創MOA自然農法,以作為永續性生產農作物的方法。
為了提高土壤的本來具有的生育力,岡田先生不使用化學肥料和農藥等違反大自然的東西,而透過土壤本身力量、提高自然力,確立適合大自然理念的生產方法。這不僅只是農業領域而已,擴大到環境保護的觀點來看,也是防止大氣、土壤、水質汙染的有效方法。
自然農法的理念
根據大自然法則,以尊重土壤為基礎,維護生態體系,以達人類及所有生命體之調和與繁榮。
食、農運動
根據岡田先生的理念,在生產方面制訂「MOA自然農法執行基準」,在食品方面責制訂「MOA加工食品執行基準」,擴及推廣生產、流通、消費一體化的活動。
尤其在研究方面,以日本(財)微生物應用技術研究中心;大仁農場作為MOA自然農法的中央研究農場,從事生產方面的科學研究;生命科學研究所也開始進行食農方面的總合研究。這些研究成果,透過MOA自然農法普及會等機關,傳送國內外的農家和研究者。
- Jul 31 Wed 2013 21:12
認識 MOA 有機驗證標誌
CAS有機農產品驗證標章
- Jul 30 Tue 2013 21:09
麗沙病毒屬
- Jul 30 Tue 2013 21:07
狂犬病
潛伏期(平均約一至三個月,最短3天,最長可達19年[3])[編輯]
- 潛伏期約1-3個月,視傷口嚴重程度、傷口部位等因素而定。但若發病,致死率接近100%。潛伏期中感染者沒有任何癥狀,也不具傳染性。
初期(可持續1-4日)[編輯]
- 大多數患者出現全身不適、發燒、疲倦乏力、不安、噁心等癥狀,對疼痛、聲音、光線等等外界刺激敏感,咽喉出現緊縮感。由於病毒在傷口附近大量繁殖而造成周圍神經刺激,因而感到傷口附近有麻木、發癢、刺痛或蟲類爬行的感覺。
中期(痙攣期。約持續1-3 日)[編輯]
- 原先各種症狀轉趨強烈、明顯,且出現嚴重痙攣。患者開始精神錯亂而出現幻覺、譫妄、幻聽等等症狀,同時對於光、聲音、水、風等外界刺激的反應變得更加激烈,其中對水的反應最劇烈。因迷走神經核、舌咽神經核及舌下神經核受損,引起呼吸肌、吞咽肌痙攣而出現「恐水」、「吞嚥、呼吸困難」等症狀。尤其「恐水」是絕大多數患者都會出現的症狀(個別患者恐水癥狀並不典型,亦不一定在早期出現),該表現為確認罹患狂犬病與否的重要症狀之一,因除狂犬病外尚未在其他疾病中出現。此「恐水」表現相當多元,舉凡「喝水」、「流水聲」、「看見水」或聽到「水」字可能導致咽喉肌嚴重痙攣,此時患者常常因喉部嚴重痙攣而窒息死亡。
- 由於腦部已受侵襲,各項認知功能開始退化,加上咽喉疼痛腫脹而缺氧,臉部會出現扭曲表情並煩躁不安,會突然出現衝動的失控場面如發狂大吼、自殘等行為,此外還會因持續高燒而大量出汗導致脫水。部分病程較慢的病患此時期尚有部分言語、自主能力,但意識已不甚清楚。而大部分病患在此時期因高燒與神經破壞,隨時可能死於中樞神經衰竭、呼吸衰竭、心臟衰竭或高血壓、大型中風。
-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期病患具有攻擊性,很可能咬傷他人,造成其他人感染狂犬病。另外,中期的病情隨時有可能急轉直下,導致病患突然死亡或快速進入末期。
末期(癱瘓期。本期持續6-18小時。)[編輯]
- Jul 30 Tue 2013 21:05
狂犬病
狂犬病(英語:rabies,字根來自拉丁語:rabies,意為「瘋狂」),俗稱瘋狗症,是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病原體為狂犬病病毒;它會導致動物的急性腦炎和周圍神經炎症,發病後死亡率高達百分之百。沒有接受疫苗免疫的感染者,當神經症狀出現後幾乎必然死亡,通常的死亡原因都是由於中樞神經(腦-脊髓)被病毒破壞,最終死於自主神經系統受損導致的臟器衰竭。但是只要及時的接種疫苗,一般都能誘發機體產生足夠的免疫力消滅病毒。
哺乳動物中,靈長目、食肉目、翼手目等目的動物都可以成為病患,如人、貓、狗、雪貂、浣熊、臭鼬、狐狸、狼、熊、蝙蝠還有馬;而齧齒目動物(除海狸外)很少有感染的個案,如松鼠、花栗鼠、野兔及天竺鼠等,被齧齒動物如鼠咬傷後應尋求專業建議,適當評估後,再決定是否要注射狂犬病的疫苗。
狂犬病病毒絕大部份通過咬傷傳播
病毒大量存在於發病者的腦脊液、唾液和體液中,絕大部份通過咬傷傳播,很多時令染病的人或動物特別活躍,在沒有激怒的情況下發起攻擊,展現其他不尋常的行為。狂犬病亦可以以麻痺方式出現,令患者顯得沉默內向。亦有未經確認的實例表明病毒可經飛沫由黏膜或呼吸道傳染,在探索有狂犬病蝙蝠的洞穴時被含有蝙蝠糞便的飛沫感染。狂犬病從一個人傳到另外一個人極為少見,曾出現於器官移植,極少出於人咬人或接吻,2004年在美國一個未診斷為狂犬病的患者過世之後捐獻內臟,獲得捐獻的四個人因狂犬病身亡。[1],2013年美國研究人員表示,一起罕見的人類感染浣熊狂犬病病例,造成美國一名腎臟捐贈者在2011年死亡,他的器官移植接受者也在18個月後病發身亡。[2]人類狂犬病死亡病例絕大多數由狗引起。
- Jul 29 Mon 2013 21:35
文旦柚(英文:Pomelo)
- 臺灣柚類栽培甚早,依據1694年台灣府志記載:「柚(實大而皮厚,熟皮黃,其瓣有紅有白,味有甘有酸,人以供佛)」,可知台灣早期已種植有紅肉及白肉之柚。自1701年開始,陸續由中國華南、東南亞、及其他地區引入柚類品種,同時也有台灣自生品種。於1924年台灣農家便覽記載,當時台灣柚類品種已有「文旦、斗柚、時柚、早柚、晚柚、石頭柚、蜜柚及白肉柚」等品種,至1932年台灣柚類又添加了「麻豆白柚、晚白柚」等品種。1944年再增加「盤谷文旦(Kao Pan)、七星文旦(Kao Phuang)、紅文旦(最初本品種稱為「麻豆紅柚」)、谷川文旦」等品種。近年又自東南亞等地引進,亦有由美國引進之Chandler、Webber shaddock與Oroblanco(白金柚)等品種,由此可知台灣柚類繁多。
各柚類簡介
- 果狀:圓錐形或洋梨形,果皮淡黃綠色,絨層白色或淡粉紅色,果肉淡黃白色或淡粉紅色,柔軟多汁,種子無或少,果橫徑約10.0-12.8㎝,果高約11.0-13.8㎝,糖度約11Brix,酸度0.45%,果重約400-900公克。
- 產期:9月初。
- 果狀:扁球形或短球形,果頂平,果基圓,果皮淡黃色,貯藏後呈濃黃色皮稍平滑,果肉白色,柔軟多汁,種子數約13-147粒或有時無子,果橫徑約14.0-19.6㎝,果高約12.7-16.3㎝,糖度約9-13Brix,酸度0.5-0.7%,果重約1,000-2,400公克。
- 產期:10-11月。
- 果狀:洋梨形,果頂部稍突出,果肩大,果梗部果皮隆起,成熟果皮呈黃綠至淡黃色,油胞顯著隆起,有粗糙感,貯藏後呈濃黃色,絨層為粉紅色,果肉鮮紅色柔軟多汁,砂囊紅色稍短大先端淡色,種子數可達135粒或無子,果橫徑約11.8-15.1㎝,果高約12.6-20.0㎝,果重約800-1,320公克,糖度約8-11Brix,酸度 0.39-0.61%,貯藏後品質更佳。
- 產期:10-11月。
- 果狀:短洋梨形,果頂稍寬平,果梗部狹小,成熟果皮光滑呈黃綠色,或淡黃色,其向陽面常呈暗紫色,其後隨果實生長而消失呈綠色,果皮油胞細且密生。果肉鮮紅色柔軟多汁,砂囊全部紅色,糖度約8-10Brix,酸度0.38-0.55%,種子數約90粒或無子,果橫徑約10.0-15.7㎝,果高約10.6-16.4㎝,果皮較薄約0.8-1.8㎝,果重約400-1,360公克。
- 產期:10月。
- 果狀:卵球形或為長球形,果橫徑約16.8-18.6㎝,果高約17.0-18.6㎝,果皮稍粗,黃色,絨層為粉紅色,果肉濃紅色,果汁稍少,糖度9-10Brix,酸度0.3-0.5%,種子數約77-125粒,採收貯藏後,風味尤佳,果重約1,720-2,200公克。
- 產期:11-12月。
- 果狀:扁球形,果橫徑約14.6-17.5㎝,果高約為12.2-15.9㎝,果面光滑,淡黃綠色,絨層為粉紅色,果肉淡粉紅色或粉紅色,甘味強,沙囊表面光亮,種子數為90-150粒左右,糖度約10-15Brix,酸度0.4-0.6%,果重約800-1,200公克。
- 產期:10-11月。
- 果狀:短球形或球形,果橫徑約為15.2-17.5㎝,果高約為14.3-15.4㎝,甘味強,果面光滑,淡黃綠色,絨層為白色,果肉白色,種子數達60-110粒左右,糖度9-12Brix,酸度0.4-0.5%,果重約1,330-1,940公克。
- 產期:10-11月。
- 果狀:短球形或卵球形,果橫徑約為11.8-13.8㎝,果高約為11.8-13.6㎝,果面光滑,淡黃綠色至黃色,絨層為粉紅色近果皮較淡色,果肉紅色,果肉中心紅色較淡,種子數達 40-170粒左右,糖度9-11Brix,酸度0.4-0.5%,果重約490-1,040公克。
- 產期:9月。
- 果狀:扁球形或短球形,果橫徑約13.5-15.0㎝,果高約12.0-13.5㎝,果皮淡黃色光滑,油胞無色,果肉淡灰白黃色,沙囊細長,呈角壔狀,排列整齊,囊皮厚,白色半透明。原產泰國,無子,本省栽培種子常達100粒以上。糖度9-10Brix,酸度0.4-0.5%,果重約980-1,230公克。
- 產期:10-11月。
- 果狀:球形或短球形,果頂豐圓,果橫徑約17.5-20.5㎝,果高約15.5-18.5㎝,果皮平滑淡黃綠色,皮厚2-3㎝。絨層白色。果肉白色稍具青色。果肉柔軟多汁有香氣,甘酸適和風味稍強。種子數達83-100粒左右,糖度9-11Brix,酸度0.5-0.6%,果重約1,560-2,480公克。
- 產期:12-1月。
- 果狀:倒卵形,果頂平,果橫徑約15.5-20.0㎝,果高約16.0-19.8㎝,果皮黃綠色,皮厚1.3-2.0㎝,絨層粉紅色,果肉紅色柔軟多汁。種子數達80-110粒左右,糖度9-10Brix,酸度0.4-0.5%,果重約1,500-2,400公克。
- 產期:10-11月。
- 果狀:果實最大,短球形或闊圓錐形,果頂廣平。大果橫徑約22.0-24.0㎝,果高約20.0-22.0㎝,皮厚2-3㎝,果皮淡黃綠色,油胞香氣濃郁。果肉黃白色,砂曩基部有紅暈,果肉柔嫩多汁,味甜芳香。種子無或少,糖度9-12Brix,酸度0.4-0.5%,果重約3-4Kg。
- 產期:10-11月。
- 果狀:長球形或卵球形,果頂圓,果橫徑約15.0-16.8㎝,果高約16.0-17.8㎝,果皮黃綠色,絨層粉紅色,果肉紅色柔軟品質尚佳。種子數達80-110粒左右,糖度9-10Brix,酸度0.4-0.5%,果重約1,140-1,570公克。
- 產期:10-11月。
- 果狀:扁球形,果實較小,無籽,果橫徑約7.8-12.㎝,果高約9.6-14.0㎝,皮稍厚,果色黃綠色,果肉白色柔軟,果汁率稍低,糖度8-10Brix,酸度0.8-0.9%,平均果重約370-790公克。
- 產期:11-12月。
- Jul 29 Mon 2013 21:33
文旦柚產業與農家收益分析
文旦柚是屬於比較小型的柚子,每粒果重約一斤,果呈洋梨形,種子少,皮薄而柔?,甜酸適度,極適合國人口味,深受消費者喜愛。開花期在3至4月,農民多以「白露」節氣為成熟收穫指標日,越接近白露,果實品質越好,所以果實採收期集中在白露前後數天。本文將由生產面與收益面,探究文旦柚產業今年的農家收益有無受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影響情形。
壹、生產概況
- Jul 27 Sat 2013 11:18
殺死癌細胞的八種食物
▲